人才培养与社会评价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5 查看: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在我国,智能化楼宇出现时间相对不长,但发展迅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房地产行业及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迅猛的发展,则将直接拉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国各地的智能化楼宇和智能小区在大量兴建,预计全国智能小区的建设数量在今后十年将有上万个,其发展数量和速度将达到世界之最。目前,湖北省正在为成为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的重要支点而开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已全面实施,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会展业迎来了一轮新的的大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湖北省建筑智能化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总目标,而这正是建筑智能化的工作目标。这势必推动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推广和使用。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背靠行业支撑,发展空间宽阔。我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3年,2004年被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2013年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目前,专业拥有在校生238人,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20人(其中楚天技能名师2人),借助湖北建设职业教育品牌的建设工作,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了工作,使得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二、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1、项目总体建设目标的执行与完成情况

经过三年的建设,实现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总体建设目标,即:依托湖北省建筑业和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与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以建筑智能化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建立一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掌握智能建筑关键技术、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建设能满足教学、培训、生产与技术开发及服务于一体的实训设施与场所,把我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湖北乃至中南部地区具有影响的特色专业。

2、建设目标具体完成情况

(1)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自2014年以来,坚持“规范管理建机制,改革创新办特色,提升内涵铸品牌”的工作方针,依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联合企业技术骨干与楚天技能名师,信息工程系全体教职工参与,组建精干高效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品牌建设团队,以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广泛建设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校外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6家,用于校企双方联合进行综合和顶岗实习。组建了成立了建筑设备安装类专业理事分会,开展了系部与企业“三层对接”的运行机制。启动了订单班培养,提升了专业办学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初步形成了 “2+0.5+0.5”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学分制培养方案。以培养与发展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开发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标准5门,编写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材3本。同时形成了真题实做的单项训练、专项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体系与考核评价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7个,开展安防工程、综合布线模拟等多个实训项目;升级改造了楼宇智能中心,新建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楼宇自动化系统实训室,强化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文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锤炼了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适应建筑智能化结构升级以及调整趋势,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发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的辐射作用,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等专业一起形成了建筑智能化专业群。

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参照岗位任职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切合行业需求。

逐步完善了现有的“2.0+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现代师徒方式的教学方法,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结合学分制,使教学接近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完善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进行建筑智能化专业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水平评价指标;研究实施具有适时评价特点的教学考核体系。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设,实现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循序渐进。

注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依托学院校园网开发建设网络化的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评价制度改革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导师制”,实施“影子工程”建设,提高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014年以来,建筑智能化专业群教师参与工程实践10人次;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8人次;试点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挂职互派或进行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10人次。教师任国家级、省级竞赛裁判、评委6人次;国家教学标准、要求主要审核、起草3人次,得软件著作权3份;所发表的论文中发表SCI/EI论文8篇;所出版的教材中列入全国十二五规划的有1部;有2位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种奖励。

(4)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在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为: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智能楼宇管理员等,据此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面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岗位技能标准和综合素质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完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具备智能化建筑的施工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楼宇智能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任务,能进行方案设计和二次设计,主要从事生产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与企业合作,校内引入真实产品设备进行应用安装实训,校外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企业的职工则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和学校真正实现双赢。第一、二学年,学生除在校内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学习外,可分段到企业或工地进行建筑设备、楼宇子系统设备认识实习;第3学年上学期完成包括CAD、综合布线、火灾自动报警、安全防范、变频器技术、DDC技术、建筑电气控制、电视网络系统等各楼宇子系统模块化综合实训;第3学年下学期,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学生实训时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教学,假期或企业工期紧时,老师和学生都可参加工程设计及施工。同时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设,实现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循序渐进。

注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依托学院校园网开发建设网络化的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5)实习实训设施和基地建设

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稳定优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实训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含量;依托职教集团与专业合作单位,以合作、共建、相互配套等方式。通过3年的建设,在校内新建了楼宇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建设项目、综合布线安装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实验室)、改(扩)建了楼宇智能中心(升级改造建筑电气控制实训设备)、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实验室),形成了具备规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顶岗工作,又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继续保持与建筑设备安装行业的紧密关系,新建成了武汉卓成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教学实践基地、湖北中恒健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教学实践基地等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编写并完善了实训教学标准、实训教学实施方案、实训项目开发论证与介绍、实训指导书(含设备操作规程)、实训考核标准、指导教师工作职责与管理制度;

规范实训运行管理模式、学生实训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加强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实施过程有关记录:包括实训计划、实训安排、实训考核情况、学生实训总结、教师实训总结、基地实训总结等。

(6)经费投入使用

专项经费的投入,使人才培养调研更加充分全面,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衔接更加紧密;品牌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增强了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了校企合作,充分满足实训需求,使实训的开出率达到100﹪,提高了实训室的开放程度,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专项经费的投入,使教师有更多机会进行执教能力学习和培训以及下企业锻炼,以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了课程建设全面持续的进行,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体系得以深化和改革;专项经费的投入,使专业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保证实现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为学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了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7)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参谋和决策作用,通过建立和细化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整理教学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监管力度,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及质量监管的同步,达到教学质量保证与教学管理能力的建设目标。

依托《高等职业教育: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标准、要求,制定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实验实训课程等关键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及质量控制手段;建立实训的管理制度、作业指导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适时评价体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质量考核,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教学监管力度,落实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制定完善《月度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实训信息员制度》及《教研室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学生教学意见座谈会,及时形成质量信息反馈及监控手段的调整,促进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8)人才培养成效

2014年以来,我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了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共有195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同时他们所完成的项目成为了在校生最好的实训培养地点。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受到了社会的认同,近年来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反馈,这些毕业生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认可,往届毕业生带队来校招聘并不少见。

三、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施“循序渐进、角色扮演”的“2.0+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二学年,学生按照基于建筑智能化施工实施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并完成专项技能实训,初步具备专业素质;第三学年上学期,学生按照建筑智能化工程所包含的各子系统在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下,从简到难、由小到大完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2-4个子系统工程的工学结合训练任务;第三学年下学期,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紧盯社会及专业的发展进步,保障顶岗实训效果,让学生在能力培养(校内)→专业训练(训练基地)的过程中受到全方位的锤炼。

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对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的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建筑智能化行业所具有的主要工作岗位、所涵盖的技术与管理知识、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具体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学习内容,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进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建筑智能化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的难易程度高低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用现代信息技术检验教学、考评方案,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导向性、客观性、全面性、主体性、可行性原则对教师进行评价,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师的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出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使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国际、国内权威竞赛中取得名列前位的成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

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以培养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宗旨,结合社会上各类相关的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我们将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循序渐进的加以开发与改革,重点放在建设上,以提高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全面贴近企业需要、打造专业实用技术人才为特色,实现院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与企业岗位业务实践的最佳结合。根据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专业行动领域,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实际产品和工作过程对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充分利用学院国家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现有条件,以适应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实施过程为导向的“角色互换、工学结合”“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基于结合建筑智能化工程课程体系教学需要为标准,校企合作,依托校企董事会与专业合作单位,以合作、共建、相互配套等方式,改造完善现有的实训设施,重点放在提高信息化水平上。深化校企合作,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4个;与建筑智能化工程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训长效机制,最终形成8个稳定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各类实习实训的需求,并配套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借鉴工业4.0的发展进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应达到岗位工作标准的意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形成企业和院校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按照学院建设的管理要求,由学院财务处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年度项目财务决算,及时分析和反馈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由学院财务处对建设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建设成效等进行内部审计。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了强化项目的前期调研,在项目的前期调研阶段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对项目方案的难点反复论证,预备多个解决方案,重点配置人力物力。项目实施中严把合同关、质量关。严格按照合同条文对项目进行管理,加强对项目质量的调查和检验。坚持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责任到个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在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工作中共完成投资额度220余万元,做到了绩效明显、清正廉洁,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五、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通过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构建了校企紧密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

2、通过创新 “2+0.5+0.5” 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湖北两型社会建设输送了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3、通过重构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实施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课程,成为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品牌。

4、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优化了校内实训基地,稳定发展了校外实训基地,大幅度提升了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

六、专业特色优势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是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对建筑物内的建筑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智能建筑不断涌现,对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带来了极大挑战。作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本专业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适应社会需求特色明显的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建有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为适应行业转型升级、装配式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需要,还需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1、与时俱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行业人才需求。

2、进一步重构新形式下的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实施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课程资源。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适应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附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手机版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copyright ucvc_xxzhx ,鄂ICP备案号:13016952

校址:湖北省 武汉市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藏龙岛科技园区 藏龙大道 28号 ,邮 编:430205。招生:027-81326809,81326808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www.beian.miit.gov.cn